關於本書
本書的基礎,是世界上最特別的一門大學課程。名為「永續的悲心」的這門三個學分的大學本科課程,是在校園之外進行的──在印度,藏傳佛教最重要的領袖之一的第十七世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的私人圖書室。
由於噶瑪巴希望課程的重點放在學生們想要從佛教聽到什麼,而不是佛教要對他們說什麼,因此,他要求課程討論的主題,應該要先調查大學生關心什麼,然後從中選擇議題。有了這樣的機會,可以和世界級的精神領袖討論任何他們想談的話題,學生們希望能夠探討他們個人關心的問題,例如:如何創造健康的人際關係,如何處理性別認同和選擇要從事的事業;以及社會方面的議題,例如:食物正義、移民政策,以及消費主義造成的影響等。
美國加州雷德蘭斯大學(University of Redlands)的凱倫戴瑞斯教授(Professor Karen Derris)在學校行政部門的熱誠支持下,設計了一個月的課程,校方認為這在全球教育上是一次珍貴的學習機會。在16位登記上這門課的學生中,有食物正義的提倡者、詩人、醫學院預科的學生、勞工權力行動者,還有一些人承諾要變成更好的人。
西元2011年五月,他們從美國加州前往達蘭沙拉(尊者達賴喇嘛、法王噶瑪巴和許多流亡藏人都居住於此)。噶瑪巴全神貫注在學生們所關注的問題上,學生們也在每堂課開始時,推派兩位學生提綱挈領地說明他們對這項議題最感興趣的重點,然後法王噶瑪巴會提出他自己對這項議題的看法。而課堂上其餘的時間(通常是半堂課,或更長的時間),則是活躍的問答交流。
從一開始,開立這門課的目的,就是要編出討論全世界年輕人關注的議題的一本書。在每堂課之前,學生們會聚集在一起,整理與他們共同關注的議題相關的問題清單,以確保他們提出的問題不會只是反映自己偏好的想法。本書12章中的每一個篇章,就是分別取材自噶瑪巴這一系列課程的其中一堂課。
在本書中,噶瑪巴提供了一條以悲心為基礎來參與全球社群的道路。他分享了他的願景:將具備改革力量的社會行動帶入日常生活中,這是我們實際上可以藉由每一天所做的選擇來進行的:要買什麼、吃什麼,如何誠懇而勇敢地與朋友、家人和同事相處。他清新而深具啟發性的角度,讓我們見到,有社會和環保意識的我們,在面臨許多挑戰時,我們仍然具有懷著善意和關愛來過生活的能力。
這是因為噶瑪巴是透過一切眾生的相互依存性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他見到了人類可以藉由自己的態度和行動,來改變社會和環境的問題。因此,他指出了很多方法,讓我們可以透過改變自己,來改變社會:檢視我們自己的消費習慣,並且生起一種意願,想要去審視我們的食物是如何來到我們的餐桌,以及我們購買的商品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噶瑪巴呼籲我們,要向我們與他人共享的無數關連性敞開我們的思想和心靈。他提出了一個重大的架構,讓我們瞭解現今「人類」的意義,以及為什麼關心一切眾生的福祉是絕對必要的。
他指引出一個可以透過我們的努力去創造出來的世界,而我們運用的,就是自己本具的豐美資源──我們的崇高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