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之心的自己與自然
黃崇興 / 前臺大管理學院EMBA執行長
本來以為這是一本說佛法的書,於是先挑兩個章節略讀,先是看第二章〈有意義的人生〉,再跳去讀第十章的〈心靈之道〉,從開始不經意地瀏覽,到披衣坐起,正襟危坐,手握此卷隨時翻閱。以前聽人說儒、釋、道本一家,讀完《崇高之心》之後乍然有所領悟,方知世界是如此大同,敬天憫人,做人做事不過是要如此單純地從愛自己做起。
對於儒家或是道家的東西,高中時代囫圇吞棗之後,要不是因為「文化與人生」的課程陪學生聽課,根本不會打開腦袋,重新研習它們,更遑論去深讀那字句簡單又深奧的《大學》與《中庸》。而建構道家理論架構的經典,不過就是會唸唸《道德經》開頭那幾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還有以簡單的邏輯說說莊子與惠施對於「非魚,焉知魚之樂」的那段辯論罷了。
儒家講:真誠自信的善與仁;仁者要以大事小,要己立而立人,己達而達人;人要有擇善的智慧與勇氣;人的目標在不倦的追求至善。「孝悌仁義禮智信」是儒家教導的做人哲學。
道家講:自在虛靜的真與不爭;與自己要安,與別人要化,與自然要樂,與大道要遊;上善若水,方能無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家教人的處世哲學。
法王對於空性的解釋,直接點出一個人社會價值的體現要「空」。因為空,所以才能給予,才能接受,才能互動,才能改變,我認為這個解釋正是應對了儒家講的「至善」。因為至善是要求一個人,在深刻瞭解人與人之間的相依性之後,努力發展出來的一個適當的關係。這個關係是隨時要去調整,然後有維持它的相互的行為與態度。
談到慈悲與智慧,是討論我們如何與萬物、環境共生。其他學派提及的推己及人,民胞物與,其認知與行動所需要的仁,所展現的智,不也是契合了法王在書裡所揭示的,我們必須先以慈悲為明燈,而以智慧去實踐的佛理嗎?
《中庸》的「慎獨」是我書房中高懸自勵的兩個字,它是要一個人在完全獨處時,誠實檢視自己最初的起心動念。諸多現代人在職場上的許多活動與決定,是否真能在這樣獨處的時刻無愧於心?人非聖賢,得藉由這樣的功夫才能對周邊的人與事,用最善的一面對待;而在人生贏的同時,能無愧於人;在自己向上提昇過程中所做的事,能禁得起內心良知的檢驗,這才是真正的慈悲。
這個道理就是法王所說的,拿一面自心的鏡子照自己,把欲念與習慣重新檢討,把瞋恨放下,把自以為是放下。煩惱如水是不會斷的,要著眼當下,不去執著。然後無時無刻由偉大的小行動改變起,己所不欲,不施予人與物。
自知者明,知足者富,不失其所者久。所以心靈修持,是每天至少給自己一次機會只是作你自己,讓你更接近你自己,你就會更接近他人。我受教了。